《生命 生命》教案
学习目标
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,诵读课文,积累词语。
2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,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。
3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。
教学重点
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,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,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。
教学难点
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,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。
课时安排
1课时
教学步骤
一、导入新课
(先播放贝多芬的《命运交响曲》,请同学联想,入境)
自从生命诞生,就给人们带来许多思考。试问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?贝多芬的旋律给了我们一种答案。而本文的作者杏林子深受病痛折磨,但痛苦的考验反而使她更热爱生活,珍视生命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作者对于生命思索。
二,扫除文字障碍
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
小憩:休息一会儿。憩:休息。
擎天撼地:形容力量巨大。擎:举起。撼;摇动。
肃然起敬:由于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。肃然: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。
糟蹋:浪费或损坏。
庸碌:形容人平庸,没有作为。
二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
1、朗读:
朗读方法:①朗读时注意语气、语速、语调及重音的把握。
⑴ 各自练读。⑵ 点名朗读。
读后复述文章共写了几件事:三件飞蛾求生、瓜子抗争、倾听心跳。
请同学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在全班大声朗读
2、生看阅读提示,默读课文,画出各段“主题词”。如第一段中的“生之欲望”。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,整体把握课文内容。
板书
事例 思考 思想感情
飞蛾:生之欲望 意义 震惊
香瓜子:生命力 价值 肃然起敬
心跳:生命 真实、奋斗 震撼
三、品味语言
(1)题目中“生命”一词,为什么连续用两次 去掉一个行不行 为什么
明确:是一种修辞方法——反复。去掉一个不可以。因为连用表示强调,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,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,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。
(2)“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。”“跃动”改为“跳动”行不行 为什么
明确:不行。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;跃动表达心情急切。用“跃动”更能表达“生之欲望”。
(3) “瓜子抗争”一例中的“竟然(居然)冒出了一截小瓜苗。那小小的种子里,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,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,在没有阳光、没有泥土的砖缝中,不屈(倔强)地向上,茁壮生长,昂然挺立。它仅仅活了几天,但是,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,令我肃然起敬(十分敬佩)!”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 为什么 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。学生讨论发言,教师总结:“居然”只有意外的意思,而“竟然”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(因为那是没有阳光、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);“倔强”只是一种性格,“不屈”不仅是性格,更主要是一种品格,一种不畏困难,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;“肃然起敬”是从心底里产生的
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。
(4)“小瓜苗在没有阳光、没有泥土的砖缝中,不屈地向上,茁壮生长,昂然挺立。”又说“它仅仅活了几天”……前后是否矛盾,为什么?
明确: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,靠瓜子本身的养分,确实能茁壮生长、昂然挺立,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。
(5)“我都愿意为它奋斗,勇敢地活下去。”作者为什么要加“勇敢地”来修饰“活下去”
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,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。张海迪也是如此,同样是生不如死。像她们这种情况,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,因此在“活下去”的前面加上“勇敢地”修饰成分。
四、深入探讨
研讨方式:四人合作,全班交流。
1、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安排?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、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?
2、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?
3、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,说得上“擎天撼地的生命力”吗?
4、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?
[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]:
1、按照动物植物人的顺序,前两个事例举小飞蛾,小瓜苗,说明一切生物都有求生的欲望;从生命诞生的角度说生命力的强大。
2、三点思考:
第一点思考:必须对自己负责,好好地使用生命,让人生更有意义。
第二点思考: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,怎样对待生老病死。
第三点思考:将目标、信念付诸于行动。要珍惜生命、珍惜时间、不懈努力,为生命奋斗,“勇敢地活下去”。
3、擎天撼地”本来形容力量巨大,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,竟然冒出了一截,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。
4、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
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
心跳 生命 珍视、奋斗
五、布置作业
1、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并加以整理.作为将来的作文素材
2、读杰克 .伦敦的《热爱生命》
3、完成《质量检测》相关练习